茶叶从绿色鲜叶变为红色,这一变化过程曾引发无数科学家的研究兴趣。红茶的制法,尤其是其变红的机制,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争论的焦点。
红茶的变红之谜
早在16世纪前后,中国便发明了红茶的制法,福建武夷山星村小种红茶的输出更是引起了国际上的热议:“为何绿色的鲜叶可以变为红色的茶叶?”这一问题的提出,标志着红茶制作过程中化学变化的探讨正式开始。
发酵性质的争论
1887年,在加尔各答出版的《茶叶百科全书》中,种植者们就“发酵”的性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。有人将其比作大麦发芽时淀粉质水解的过程,也有人认为是腐败开始的一种作用。这一争论开启了红茶机制研究的序幕。
微生物发酵说的提出与否认
1890年,日本人古在油泽(Y.Kosai)首次从茶中分离出细菌,并提出“鲜叶变红是微生物作用,与工业上一般微生物发酵相同”的观点。这一观点并未得到其他学者的认可,他们通过实验加以否认。
红茶化学性质的研究
1892年,隆伯、罗曼、奈宁加3人在爪哇从事研究工作,并在《荷兰杂志》上发表了《在制红茶过程中的化学变化》一文,对红茶化学性质与“在制”中成分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叙述。
红茶化学变化的系统研究
1893年,班伯著《茶的化学与农艺》,系统研究茶叶化学“在制”中的化学变化。他认为这种变化是一种纯粹的化学变化,并无微生物或酵素参与其中。他称“氧化”过程,不称“发酵”过程。
酶的作用被发现
1900年,班伯在锡兰,奈宁加在爪哇分别分离出一种相同的酵素,并证明制茶变红的这种酶作用。1901年,日本麻生亦证明茶叶含有一种酶。同年,牛顿(C.R.Newton)亦证明“发酵”是酶的作用,并定名为茶酶。
细菌作用说的提出
1902年,班伯和来特(H.Wright)从茶叶中分离出细菌,认为茶叶“发酵”是细菌作用。1903年,印度瓦格尔(H.Wahgel)从茶叶中分离出细菌,同样认为茶叶“发酵”是细菌的作用。
茶叶变红的机制研究
1901年至1904年,印度茶业协会曼(Harold H.Mann)研究制红茶如何发生变化,每年都发表“发酵”研究论文。最后结论是,茶叶变红,不是微生物作用,而是“茶单宁”氧化的结果,是叶内氧化酶的催化作用引起的。
消毒“发酵”法的提出与折中理论
曼极力反对微生物“发酵”说,并无意中发现消毒“发酵”可获得鲜明的色泽和叶底。用消毒法制红茶有时结果不好,香气亦异。瓦格尔、印度董塔尔(A.C.Tuntall)折中微生物说和酶的作用说,发表其香气与微生物有相当关系的理论。
酶促作用成为红茶制法研究的中心
酶促作用就为研究红茶制法的中心内容。当时科学界对于溶解酶的性质,认识不清,就不能更明确地应用以解释红茶“发酵”的原理。
酶的研究逐渐深入
其后,对于酶的研究逐渐深入,酶的学说亦渐为各学者所支持。1907年,伯纳得(C.Bernard)讨论“发酵”3种理论,即化学作用、酶的作用、微生物作用。他认为酵母细菌在茶叶“发酵”极为重要。
红茶“发酵”机制的最终确定
1908年,曼发表茶叶中分离酶的方法。卫尔忒(H.L.Welter)证明酸类能阻碍酶的作用,1000份重量的叶子,用1份硫酸已足使“发酵”完全停止,碳酸能使“发酵”作用变慢。又证明酵母菌破坏后,“发酵”仍然发生。因此肯定红茶“发酵”的机制是酶促作用,而不是微生物作用,20多年的争论至此才停止。
郑重声明:
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,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公益分享,非商业用途,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,客服QQ:841144146
相关阅读
英红九号红茶:特点、制作与品牌推荐
2025-06-04 13:04:13冰红茶的保质期,喝过的冰红茶能放几天
2025-08-03 02:50:49中国哪些茶属于红茶,什么茶属于绿茶的范围,图片
2025-08-02 01:37:45顶级的金骏眉是什么样子「金骏眉显毫」
2025-08-01 00:34:00下列茶中属于红茶茶类「红茶都有什么茶」
2025-07-30 02:55:27